展讯 | 乡村与城市是两种对立的生产与栖居方式吗?(下篇)
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上围实践分展场将于12月21日在龙华区上围村开幕,与南头古城主展场及位于盐田、光明、龙华的另外三个实践分展场形成多区联动及互补。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上围实践分展场策展叙述
村-城突围!
——栖居困境与上围实践
(下篇)
入围与突围:永续营造实践
针对上围老村以及所代表的中国村-城栖居的诸多困境,未来+城乡营造学院策展团队以正在探索、总结和教学的城乡营造方法,组织众多机构团队,进入上围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展开以社区营造为核心、包括相关联的机制、业态与空间等多方面的营造。这些营造实践,涉及环境、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创意解决问题等议题,目的是突显上围作为深圳乃至中国一个普通村落都会具备但普遍会被忽略甚至湮没的历史及存在,同时也突显在剧烈城市化进程中的村-城互动困境及解围之道的探求——这也是展览主题“村-城突围”所包含的多重意思。
1
观念突围
策展团队使用“村-城Rural-Urban(ism)”来描述本该存在的乡村与城市的栖居共生与良性互动关系——比如深圳旧村/新村对深圳城市成长过程起到的支持、补充与服务作用,以及这种栖居共生关系所表现出的比光是由规划而建成的城市更开放更有活力的特质。这个概念直接化解了城中村Urban Village这一用词本身暗含的意识形态限制——城市优先并对立于乡村,乡村存在于城中是一种突兀异质景观,是需要被更新消灭或需要被专门抢救的非正常状态。将村-城看作是一种先村后城、自然产生的栖居共生关系和城市性的一种状态,或者可以称作一种城市观念突围。
2
历史突围
被封存的历史与记忆,如何作为一种遗产资源,能转变为当下和未来公共生活的新价值?简单讲就是如何证明历史与记忆有哪些实际效用?这是近些年黄伟文提出“新遗产,新价值”主张所一直关注和探索的课题。策展团队调研了解到村民感觉村里最可惜的已消失的事物,分别是老教堂、生产小队粮仓、以及以前一片田园风光的村道,就设法 38 39683 38 15265 0 0 2559 0 0:00:15 0:00:05 0:00:10 3040 38 39683 38 15265 0 0 2170 0 0:00:18 0:00:07 0:00:11 3311这些历史记忆转化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建设的触媒与主题。
樟坑径教堂与上围村,摄于1904-1920
(美国加州大学提供)
老教堂原址邻近的新村有一条宝贵的窄长口袋空间被杂乱的行车与停车所占用,那么一个老教堂的灯光轮廓模型在这个空间口部的搭建,所引发的车流及车位的有序梳理,以及引入游击战术式的公共艺术介入,或许能将口袋空间催化成一个有历史文化主题的小广场。
位于老村中心位置的一长一短两栋粮仓,曾是生产队时代的公共建筑,尤其对能钻进钻出并借上围著名特产(菠萝、柿子、沙梨)解馋的小朋友们来说。长粮仓原址已经是一栋四层的村集体新楼,短粮仓也成为一处遗址,建筑石材部件被街道办组织工人及驻村艺术家铺砌成尚留一段残墙的小广场。考虑到小广场仍然缺乏遮荫休闲设施及中心场所感,我们策划了长短两座凉亭,或叫敞廊和敞厅来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两组用来界定和活跃广场空间的PVC光管临时装置。借助街道办整治立面的需求,长粮仓原址上的建筑墙面也出现了当年粮仓的平、立、剖面形象。
至于那位女村民念念不忘的过去的那段田园乡道,希望更多的参与者能和我们一起出主意,帮她再现回来或穿越回去……
3
生态突围
策展团队秉持策展首先要回应和解决当地问题、而不是简单植入作品的思路,注意到驻村艺术家对于房前屋后水沟恶臭的抱怨,以及村民对环境保护特别是樟坑径河洁净的强烈需求,于是邀请水务、水景观等专业人员来共同参与。认识到老村明沟是一套运行四百年的客家村落雨水排放系统或者说人与自然的调适系统,我们改变原来市政工程准备给明沟简单盖板变为看不见的臭水沟系统的做法,提出雨污严格分流、保留明沟走雨水山泉水的建议。
为什么客家围村两百年都没有臭水围困而今日身陷其中?重新学习中国农民农村与农业的智慧,启发我们做上围村公厕、垃圾站的整治变成社区低废弃和新农业的试验,建立城市开发、城市生活与农业支持的新型平衡关系,同时将处于显眼位置的厌恶设施变为上围老村的新景观。
想一想过去这二三十年,有多少老村/新村,是被插上脏乱差的标签,押往城市更新法场,让推土机给铲决的?从源头细微处开始帮助社区提升环境,保护生态,也是让中国乡村从生态困境以及推倒重来式城市更新威胁中突围的方式之一。
4
发展突围
深圳村民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从种养经济到“种房”经济,并且更多是突破政策安排的自发摸索和争取。不过村民们并没有找到维持和发展老村物业的经济模式,除了拆除重来的选项——这个选项也不是所有村民支持,特别是深圳东部的客家村民都有保留祖先物业的想法。如果能引进空权Air Right转移制度来平衡不拆与拆之间的空间利益平衡问题,或许是更系统和长远的解决之道。
当艺术家用其艺术眼光和创作来进驻活化这资本看不到获利可能而弃置的村落时,艺术应该被视作另外一种资本形式,与提供物业的村民、以及投入基础设施的政府合作,在共同投资这个被深圳空间生产暂时遗忘的角落。艺术家作为开拓者投入后如果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益回报,就会陷入被自己带旺的物业抬升的房租所驱逐的局面——这种全世界艺术村普遍存在的困境,我们希望在上围艺术村落的机制营造中能面对并探索突围之路。
5
老宅突围
上围围村格局和建筑朴实普通,一般难以列入正式的文物、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等名堂的保护名单,而深圳普遍的产权政策、私房修建与查违执法也没给这些老宅的维修留下可以合法进行的手续——这使得深圳的古村老宅普遍处于无法(法律和方法)维修保护的境地。
一座失去屋顶的老宅内绿意横生(航拍by张超)
当然依靠租户特别是艺术家进驻的装修与日常维护,是这些老宅能够残喘下去的一种方式。也有的租户对老房的改动存在过度或有不合理之处,因此我们也邀请专业建筑师在为这些普通老房子的保护、维修与利用编写一个专业指引手册。
展览还邀请创意产品建筑师探讨了老建筑中插入或生长出新房子的可能。关于这些老房维护更新的不同尝试和方法,我们更愿意与村民房东来共同探讨,甚至愿意在社区开设村民设计讲习班,为新一代房东提供保护、管理和运营好其祖宗物业的一些知识技能。真正让产权主体能够有意识有能力保护与利用老物业,才是突破老宅困境、延续历史文脉的根本解决方案。
6
社区突围
尽管这次策展的宗旨或营造设计的思维就是围绕用户需求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展览加以呈现。但光考虑艺术家与村民的物业困境与长远发展也还不够全面,上围及周围有富裕而闲散的本地村民,也居住着比艺术家支付能力更低的零工打工者、环卫工人及分拣垃圾者。本次展览所倡导的机制、空间、社区与业态四个营造,核心是社区沟通建设与社会创新。策展团队将通过未来+民智学堂的教育平台来组织村民与不同专业与层次的租户及外来师生一道互教互学,创造沟通协作氛围和就业提升机会。最重要的是让村民成为保护活化自己围村及历史文化的主体,让村民与其他普通租户也成为上围艺术部落的创意力量。城市收入底层人口应该在哪里和怎样长住、就业、上升并体现出他们与城市/社区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受益?这恐怕是本次策展/城乡营造项目需要面对的最难挑战。
7
村-城突围
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嫌贫爱富、清退自己认为不需要的人口、封闭街坊临街商业、建立城市门槛围墙不再向乡村敞开城市大门。也有一些城市用城乡统筹、农民上楼、土地流转、开发建设用地增补挂钩等政策来与乡村协作和交换资源。
看看大城市因为政治经济资源的过于集中导致的城市蔓延、社会区隔、垃圾围城、霾穹笼罩——城市问题的解药或许还是来自乡村(但不是对乡村资源无止尽的索求!)以及健康良好的村-城关系——这正是上围永续营造实践的主旨所在。
村-城关系
的生死纠缠
如果简.雅各布斯批评纽约城市更新摧毁街道生活是事关美国这一伟大城市死与生的话,中国乡村-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走到了一个生死时刻。村-城关系的生死纠缠、城乡利益的互害困境,都亟需一个解决之道。
生死攸关,我们试着从上围突围!
附:“村-城突围!”下篇(民智学堂·厂房展场 & 尾楼展场)“入围及突围:永续营造实践”参展作品目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
品牌上围
参展团队:Alter Design Lab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诠释上围村里的“村-城突围”。
▼
民智学堂动态课程活动
参展团队:未来+城乡营造学院
以建立村民、艺术家、租户互助互学的社区教育新模式,共建文化多元的和谐社区环境。
▼
发现上围艺术
参展团队:未来+城乡营造学院 / 王兆宇 / 陈燕琳团队
发现上围历史艺术, 发现上围生活艺术,发现上围艺术以外的艺术……将艺术作为联结的桥梁,共同建起一个属于上围所有居民的艺术社区。
▼
粮仓再现
参展团队:T.I.A / 未来+城乡营造学院 陈伟、张春蕾、李佑照
尝试重述粮仓的历史记忆,并且把传统年代的社会向心性投射在具有当代精神的“粮亭”之上。
▼
清流:与水为新
参展团队:梓集
再现上围依水而筑的秩序感,构筑创造力和慢生活的河床。
▼
肥田计划
参展团队:未来+城乡营造学院 张春蕾 / 深圳市艾维塔科技有限公司 何铮、吴硕 / 聂晨
在上围村口建一座变废为宝的社区立体菜园。
▼
民智学堂之厂房改造
参展团队:十间
为上围村这座两层废弃厂房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即是本次UABB上围分展的展场之一,也是未来留存于上围的“民智学堂”。
▼
意外驻村计划——驻村上围
参展团队:意外重庆
以铁皮建筑作为糖衣,扭蛋作为炮弹将上围的历史、文脉装填其中发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
上围村历史建筑开发及保护机制调研
参展团队:T.I.A
为上围古村的历史建筑改造及村落发展转型探索出一套针对性强的,有趣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机制。
▼
公平游戏场——艺术家、上围村和它的包容性生长
参展团队:SANS
通过重新评估和尊重上围各权益相关方的角色、工作、资产,尝试构建新机制来协调上围的转变。
▼
教堂设计课堂作业
参展团队:李景磊团队
看深圳本土建筑专业学生如何思考上围教堂重建。
▼
纪录片:《上围营造》(第一季)
参展团队:张超
影像记录下的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龙华区上围分展场“村-城突围!”策展全过程。
▼
土木“三重门”
参展团队: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城与乡的“三重门”,土木再生在城乡之间探索共生之路。
▼
石牌制造——非正式都市主义的生活和空间秩序
参展团队:凌晓红团队
石牌村,一个漂浮在广州大都会中心的“城寨”与“平民窟”。
▼
城中村改造:集体行动的逻辑
参展团队:林婉琳团队
岗厦村、湖贝村、渔民村、皇岗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洞察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下,村民与他们的村集体是如何突破其中的困境。
▼
多米诺:民智学堂之尾楼改造及珠三角村民建筑原型
参展团队:深圳大学本原设计与研究中心
假如只保留一个村落的房屋结构体系,来构建一个新的社区生活框架,会有哪些有趣的可能性?
▼
废宅新屋
参展团队:众建筑
废墟活化,新屋重生。
*参展项目以最终展览实际呈现为准。
2017年12月21日,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龙华区上围实践分展场
与你不见不散~
实践分展场主办:龙华区人民政府
实践分展场承办:观湖街道办事处
实践分展场策展:未来+城乡营造学院
学术顾问:谢英俊、张永和、马立安、欧宁、杜鹃、何志森
展览统筹:尤比城市建筑展览服务中心
展期:2017年12月21日-2018年2月4日
地点: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上围村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关注未来+城乡营造学院公众号“FuturePlus”,
获取深双上围分展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About Us
未来 + 城乡营造学院
未来 + 学院(简称)是中国第一所面向城市问题、通过设计思维和学科整合来进行城市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型非正规学院。我们的教学理念源自于深圳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珠三角城市快速建造、测试和进化的方法论。传统城市设计偏重秩序,而我们拥抱城市中的不可预测和失序。这使我们能营造一个对城市问题能快速反应的学习环境,并且不断探索城市中适合实践的机会。我们不灌输教条,而是培育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领导力。未来 + 是集研究机构、智库、教育提升及城市实验室的混合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顾UABB上围分展展讯上篇,预览上篇9个参展作品~